第一零一二章 沈迅(1 / 2)

大明新命记 哼哈大王 2825 字 2个月前

当然了,在十一月十一日的这次议事会上,杨振也仔细询问了金海镇弹药生产与储备的情况。</p>

与王守堂的回答不一样,潘文茂的回答令杨振感到十分满意。</p>

虽然金海镇自身硫磺与硝石的供应,仍然不够充足。</p>

但是之前来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员评议会交付的硫磺,保证了近几个月来金海镇的弹药生产持续不停。</p>

而前不久先于杨振等人归来的大船队,又带回了大批渡海东征倭奴国所获得的海量物资,其中就有极大数量的上好硫磺与硝石。</p>

有了这批缴获或者勒索来的硫磺与硝石等物资,再加上后续荷兰人以及德川幕府履约交付的此类物资,至少在未来一年两年内,金海镇的弹药生产都将不再是问题了。</p>

对此,杨振自然非常高兴。</p>

但是,令杨振最感满意的一件事,还是潘文茂向他报告了将圆柱型爆破筒改造成尖头圆柱型开花弹,然后用于重型红夷大炮取得的新进展。</p>

这个事情,杨振以前就交办过,只是以前重型红夷大炮对金海镇上下来说非常贵重,数量也不多,不敢轻易拿来试验。</p>

另外弹药厂之前在开花弹的制作方面,也刚刚起步,方方面面的技术也不成熟,信心也不足。</p>

所以,虽然杨振早知道火炮的发展方向,而且每次到枪炮厂、弹药厂查看情况的时候,都会提点他们一番,可是杨振自己的信心,却没法直接传递给潘文茂及其手下的工匠们。</p>

毕竟尝试制作爆炸弹这种东西,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一不小心就要死人,绝对是人命关天的事情。</p>

所以,两年多来,杨振虽然常常提到这件事,可是并没有给弹药厂限定时间完成制作和试验任务。</p>

而且杨振也知道,匠人的培养,以及技术的积累,都是点点滴滴形成的,他就是想拔苗助长,想跨越式发展,没有一定的积累也做不到。</p>

好在冲天炮所用开花弹的步入正轨,以及圆柱型、长筒状爆破筒的出现,及其在掷弹兵队伍中的广泛使用,让杨振看到了曙光。</p>

就在七月初杨振临行前,他在召见潘文茂,向他交办各种注意事项的时候,再次提出了利用已经成熟的爆破筒制作技术,尝试制作能够用于红夷重炮的尖头圆柱型开花弹的设想。</p>

如今终于有了好消息。</p>

潘文茂已经找了杨珅,让炮兵团营挑选出来的老炮手们反复试验过了。</p>

而他们最后定下来的规制,是整个弹体通长二尺一寸,最大直径三寸半,弹身全重十二斤三两,低于原来红夷重炮所用实心圆铁弹的重量。</p>

至于威力么,杨振还没有亲见,但是从潘文茂等人的描述来看,可能多少有些差强人意了,至少并未完全如同杨振的预期。</p>

但是说到射程,亲自参与试验的潘文茂等人在杨振面前表现的十分有信心,直说射程比原来红夷重炮使用铁质实心弹丸的有效射程要远,在平原旷野直射最大射程,能打三里多地。</p>

明制三里多地,换算成杨振更习惯的长度单位,合计约在一千七百米到两千米之间,至少也当在一千七百米之上。</p>

对于这个射程数据,杨振略想了想,也就想明白了。</p>

因为对使用实心弹的重炮来说,他的最大射程,并非其有效射程,其有效射程甚至会远远小于其最大射程。</p>

比如红夷重炮,它使用实心弹的目的,在于利用实心弹在发射后的强大冲击力,撞击城墙或者障碍物,达到摧毁炮击目标的目的。</p>

在这个过程中,当其动能耗尽,或者说抵达强弩之末的时候,其落点虽然是最大射程,但它造成的冲击力已经不在其有效射程内了。</p>

可是类似的情况若是应用了开花弹,那结果可就不同了。</p>

开花弹的落点有多远,它的有效射程就有多远,也就是说对开花弹来说,最大射程,就是其有效射程。</p>

杨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也就没再纠结于尖头圆柱型开花弹应用于红夷重炮的射程问题了。</p>

因为无论如何,这个射程在眼下都足够用了。</p>

他眼下需要的,只是一款能够压制清虏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的重炮。</p>

只要其射程,能够全面覆盖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的射程,就足够了。</p>

剩下的,就是解决其威力问题。</p>

与此相应的是,从潘文茂等人的描述中,杨振大概也知道制约这款新型开花弹威力的问题出在哪里了。</p>

其中的关键问题,其实就是弹壳自重与装药量之间的比重问题。</p>

要想爆炸威力足,那就得薄皮大馅,装药量足够大,才是王道。</p>

但是薄皮大馅也有薄皮大馅的风险,这个风险就是炸膛。</p>

红夷重炮的膛压是很高的,膛压高,膛内的温度就高,炮口焰就比较勐烈,这个时候弹壳薄、装药量大的开花弹,就很可能在推送出炮口之前提前开花。</p>

但如果弹壳过厚,装药量较少,安全倒是安全了,可是被送达目的地后爆炸效果有限,也起不到应有的杀伤作用。</p>

说白了,这就是在自身安全和杀伤敌人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p>

而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则需要更多规格弹药以及更多频次的试验。</p>

也因此,在接见结束之际,杨振除了安排弹药厂为抬枪队量身定制弹药之外,剩下的就是叮嘱潘文茂进一步安排人手,继续试验更多装药规格的用于红夷重炮的开花弹。</p>

当然,杨振也没有忘了同时叮嘱他,要尽快招募训练新的人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加速弹药的生产与储备进程。</p>

对于枪炮弹药这些东西,杨振只怕储备不够,而且永远也不会嫌多。</p>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的小范围动员令,虽然后续没有再扩大知情的范围,以致金海镇辖内的各路将领以及杨振兼领的登来镇各路将领,都没收到消息,但是当日与会的各个关键人物,在会后第二天就立刻投入到了全力以赴的战备工作之中。</p>

对杨振来说,金海镇以及登来镇各路的全面动员,要在谋定而后动的时候开始。</p>

最好的时间点,当是在京师朝廷的旨意下达之后,自己顺势奉旨而行。</p>

到时候,有了朝廷的正式旨意以后,自己再以北伐清虏、恢复辽东的天下大义相号召,统合好自己麾下兵马与云集辽西的兵马,那么事情也就差不多做成了一半。</p>

杨振也曾想过,既然辽西兵马不可靠,那就完全依靠自己的兵马去北伐,只要时机成熟了自己就去做,甚至可以不去管朝廷那边怎么想怎么做。</p>

但是,在渡海归来的漫长旅途之上,他想了很多,而他想来想去,最终认为,征东平虏这个事情,还是要拉着朝廷、拉着辽西兵马一起做。</p>

一来,你不拉上朝廷,不以朝廷的名义奉旨而行,金海、登来二镇各路人马的力量,未必就能真的拧成一股绳。</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