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的宝贝,说到做到,就凭你忍辱负重,为我做了这么一件功在当代、名扬千古的大事,你要天我也会许你半个。”刘邦发自内心地说。
原来,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每确定一个篇章,戚姬都把刻好的竹笺拿到自己室内,仔细地誊在素的绢帛上,谨慎地收藏起来。大火烧了文成馆后,并没烧到她留的这份存稿。皇上把她解放出来后,立刻明白有人蓄意破坏,设法阻挠这件事,便不敢再声张,只默默地在自己的住处整理书稿,并把其中她认为不妥的话全部删掉,这才有了她今天献给刘邦的册子。
大臣们见到《汉皇语录》,一个个惊愕不已,赞不绝口,有的说:“太了不起了,有这样一个册子,足以享誉万世,可与秦始皇统一天下比美。”有的说:“戚姬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帮皇上做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呢?”
谋士刘敬说:“如果不是有非凡的毅力,怎么可能做成这件事?戚娘娘真能吃苦啊。”
叔孙通说:“还是皇上平时说的话就言简意赅,大义微言,不然就是神仙也编不出这么一部光芒四射的巨著。”
刘邦听着大家的议论,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心里像吃了凉黄瓜似的,不知有多舒服,但表面还是很谦虚地说:“诸位不要只是一味地肯定,我们这些年都忙着打仗,没注意过这类事,所以乍一见到这个东西,觉得新奇,实际上哪会有诸位说的这么完美?戚姬是做了件开创性的工作,费了不少劲,但她毕竟不是专业出身,学识有限,难免有错讹之处。要真想这部小册子传于万世,发挥出教化生民的作用,还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进一步完善。你们知道,我是最不喜欢唱赞歌的,今天让大家看这个东西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提意见。这样吧,反正这个东西字数也不多,还交给博士,让你的弟子把它抄出几十份,分发给大臣们传阅,有意见就直接在上面改。然后交给博士和戚姬统稿,最后定稿时我再看一下。”
大臣齐说:“皇上圣明。”
刘邦和大臣们在朝廷上议论书稿的话,自然很快传到吕雉耳朵里。她现在已没有办法阻止这件事,只能静观其变。
凡收到《汉皇语录》征求意见稿的人都把涉及到自己的地方,认真看了一下,只要没有明显损毁自己形象的,都没多作修改。倒是统稿时,叔孙通和戚姬又下了一番功夫,锤炼语言,删除俚俗,真正使这部著作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庄子的《庄子》,也比它强不到哪儿去。
刘邦看了叔孙通、戚姬交给他的修改稿,他本是见了文字就头疼的人,实在找不出还有要修改的地方,但是自己的著作,又不能一点不动,那样就显得自己太没有水平了,只好在书名上做起了文章,提笔改之为:《汉语》。
大臣们对皇上的这一改佩服得五体投地,俱说好,好,好。叔孙通说:“这一改,实在改得高屋建瓴,高度概括,既尊重了原书名,保护了发起者的积极性,又反应了主旋律,而且还更简洁,对全国人民今后说话规范用语也有指导意义啊。大家想,皇上起于沛县,发于汉王,现在建立的朝代又叫汉朝,皇上说的话不叫汉语,还有谁的话有资格称为汉语?皇上的话就是当今唯一的官方语言,沛县话自然也就是全国的普通话。所以我说,皇上改得巧啊。”
《汉语》共抄了了三百部,侯爵一级以上官员人手一部。吕雉也得到了一部,翻到其中《教子篇》一章,见开首两条记的是:太子不类我,如意类我;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她的脸色顿时变得苍白,心里像被揪了一下,口中念道:“这个骚臭的狐狸精,她是亡我之心不死啊!”
( 欲?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