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尸检(2 / 2)

禁区猎人 都市猎人 4068 字 2020-12-12

这样她既看不见自己的伤口,事后也没什么感觉。”

“行,就这么办。”

……

狄兰的这次尸检,进行了整整十个小时。

从下午两点开始,一直到午夜。

那股子的血腥味冲天而起。

这股味道,在人的鼻子里会造成各种不适,但在森林里其他动物的鼻子里,那就等于三个字。

开饭了。

白天还好一些,朗朗乾坤,又有人在,没东西敢靠近。

一旦到了晚上,周围可就热闹了,要不是有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起到了警示作用,而且林朔和章进两人散发出来的气场又足够强大,否则Anne的“画牢”之下,不知又要平添多少冤魂。

午夜十二点左右,狄兰终于结束了手术,脱了那身防护服,整个人就跟水里捞出来似的。

她一边抹着脸上的汗水,一边走到林朔跟前,对林朔说道:“可以了,请林先生你跟我来,我跟你说一下今天的发现。”

魏行山和章进忙着去埋尸体,林朔则Anne一起,被狄兰请入了她的帐篷里。

这种小帐篷只适用于睡觉,空间没多大,三人在里面坐着,其实有点拥挤,但眼下三人都顾不上这些了。

狄兰看上去很疲惫,她先喘了一会儿起,伸了一长长的懒腰,这才说道:“我现在可以断定,这头巨虎,曾经是山阎王的宿主。”

“何以见得?”林朔问道。

“它的心脏里,有不属于它的生物组织,应该就是山阎王的残留。还有它全身的血管里,无论是动脉还是经脉,血管内壁都有一些很细微的痕迹。

所以我认为,山阎王这个物种,是通过宿主的血管进行活动的,同时,它也从宿主的血液中吸取养分存活。

由此推断,山阎王的体型,应该是比较小的。可惜刚才我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它。”

狄兰说完这段话,顿了顿,又说道:“根据国际生物研究会对山阎王生殖远离的破解,这个东西是通过植物体的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的。

不过现在,根据我对这头虎的尸检,发现山阎王不仅仅这么繁殖,它还能通过类似的办法主动更换宿主。

这样一来,八爷之前提供的情报,就好解释了。

山阎王就是这么不断地更换宿主,通过更改它们的基因,来改变它们种群的行为。

它就像一块智能芯片一样,不断地改装森林中的生物,从而构建起整片森林的社会协同,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效果。

原理是这个原理,但实施起来,我想这应该是个非常大的工程。

同时,它的这种特性,也为我们的行动,大大增加了难度。

孢子转移,这在森林中太常见了,我们人类的肉眼无法察觉,几乎无迹可寻。

现在,山阎王到底变成了什么,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

狄兰说完这番话,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朔,问道:“林先生,你打算怎么办?”

“找呗。”林朔说道。

“怎么找?”狄兰问道。

“你这么大一个科学家,还需要我教你吗?”林朔说道,“自然是先找规律,再找个体。”

“那您发现了什么规律?”狄兰眨了眨眼,似是有些好奇。

“从章国华笔记来看,最后被章老先生确认为山阎王的生物,体型都是相对较大的动物。”林朔缓缓说道,“我们不管那十年间,山阎王曾经寄生过哪些生物,至少到最后,它落脚的地方,都要比较宽敞。

这种现象,我想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山阎王本身的体型,会不断变大,这很好理解,这就跟寄居蟹一样,自身变大了,就不得不去找更大的贝壳藏身。

二是杨拓提醒我的,山阎王的繁殖,包含了数据量极大的基因传递,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小型动物体内的营养循环,应该是难以满足山阎王的繁殖需求的,所以到最后,它必须要找大型动物落脚,尽可能地汲取更多的养分。

而你刚才的尸检结果,山阎王在巨虎体内留下了明显的物理痕迹。

这种现象,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个规律。”

听完林朔的这通分析,狄兰的一双美目流光溢彩。

她看着身边的这个男人,既欣赏,又好奇。

作为一个生物学家,狄兰见过的聪明人不少。在跟自己同辈的年轻人中,杨拓,一直是狄兰心中暗暗佩服的。

而如今,身边的这位猎门魁首,除了这具好看的皮囊之外,似乎也具备跟杨拓等量齐观的智慧。

这就很难得了,因为杨拓聪明,一是天赋,二是环境锻炼,他的工作性质就必须要求他脑子清楚。

而林朔,如果狄兰没记错的话,这家伙除了猎人之外的另一个身份,似乎只是某个乡村小学的语文老师?

“那么林先生。”狄兰柔声问道,“您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既然山阎王的上一任宿主,是这头巨虎。那么它如今的宿主,应该是比这头巨虎更大的生物。”林朔说道。

“比这头巨虎还大?”Anne这时候问道,“这座森林里,存在这样的生物吗?哪怕是老白,都比那头老虎小**啊。”

“自然是有的。”林朔说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东西,应该是山阎王来到阿尔泰山地区的终极目标,它也是一头猛兽异种。用国际生物研究会的说法,也是一头奇异生灵。”

“啊?是吗?”Anne一脸惊讶。

“嗯,气味我早就闻到了。”林朔挑开帐篷的门帘,看着北方某处,“这东西本性挺老实的,而且不太好对付。原本,我还想跟它井水不犯河水。现在看来,它也是命中有此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