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集 平王东迁(1 / 2)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13355 字 2023-10-19

申侯与犬戎结成联盟,向镐京进军,战于骊山,幽王被杀。当周幽王出京迎敌之时,卫武公、鲁侯、许男、郑子等许多诸侯都曾带兵勤王,但在得知申后及太子宜臼冤枉之后,故此并不出力。犬戎攻破镐京,大肆杀掠,诸侯又皆对申侯不满。

犬戎乃西北诸戎之一部,与白狄、赤狄等活动于甘陇、陕北。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周族与陇东、陕北乃至晋西戎狄部落交往接触,甚至联姻。由此周室与犬戎等西北戎狄关系,并非世仇夙敌,剑拔弩张。西周王室即便与犬戎仅隔数道山梁,也并未严阵以待;西北诸戎强势较晚,也一直未对西周形成威胁。《穆天子传》记载穆王西游,西戎首领“西王母”对穆王热烈欢迎,一团和气,又可说明周与西戎之间,关系比较和谐。

幽王继位之后,王畿地震,天灾频仍,无力支持西边防务;更兼周幽王重用虢石父、宠幸褒姒,故使犬戎变生肘腋。申国原本是周室屏藩,负责抵御西戎入侵第一大诸侯,今反为其带路,故此轻易攻入丰镐。则周幽王骊山之败,纯属犬戎趁隙取利,申侯里应外合,一次军事行动而已。实因事发突然,周幽王经此一战,便导致身死国灭。

周幽王死于乱军之中,在位共十一年。自从老宫女生下妖女褒姒,因被抛弃清水河,回宫报仇;此事本与幽王无干,却报在他的身上,也可谓张冠李载,李代桃僵。昔年宣王时童谣所云:“月将升,日将没,弧箕箙,实亡周国。”天数早定,至此方应其兆。

事件悬疑:周幽王死亡之迷,以及犬戎攻破镐京原因。宜臼被废太子之位,逃奔外公申侯,并借申国兵马回到镐京,以讨伐伯服为名,实为反对幽王,欲图篡位。曾国与申国是表亲盟国,因此支持太子;郑伯桓公因是周幽王叔父,故此支持幽王。其子掘突当时主持成周八师,却不发兵救援,其实也是支持太子宜臼。当此之际,宜臼勾结犬戎,袭击生父幽王,将其杀死在骊山脚下。追根究底,应是叛军明确知道周幽王此时定在骊山,便即准确打击,突袭幽王近卫部队,迅速将幽王斩首。否则以宗周六师之众,装备战车,配以青铜武器劲旅,何至被申国、曾国、犬戎部族破城?况晋、秦勤王之师随后即至,叛军必败无疑。

历史真相:申侯发兵镐京之时,太子宜臼便在军中。因其知父亲周幽王出巡骊山,故派人通知犬戎,使其突从山区杀向骊山,对父亲一剑封喉。战后又请犬戎入都,并将丰、镐二京财物以赠;而犬戎先从国库拿钱,后至抢劫城中富户,洗劫丰镐二京。后世唐朝黄巢之乱,请回鹘平叛,并以洛阳财物答谢,造成洗劫,同是一理。

犬戎进入周都镐京,大加烧杀,申侯制止不住,忙引本国之兵入宫,先将申后放出。

褒姒因闻幽王已死,自请归附西戎之主。库中宝玉,亦被西戎搬取一空。

申侯故作不知,又敛聚金缯十车为赠,望其撤军归国。不料戎主人马盘踞京城,终日饮酒作乐,纵容部军掠劫四野,绝无还军之意。郑伯时在镐京,死于乱军之中。

周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罹受刀兵之苦,由此皆都归怨申侯,恨其为报私仇,勾引犬戎胡兵入境,以至周室山河破碎,国人遭此荼毒。

申侯至此后悔不迭,乃写密书三封,发往三处,约会北路晋侯姬仇,东路卫侯姬和,西路秦君嬴开,请来镐京勤王。

又遣人到郑国,将郑伯姬友死难之事报知世子掘突,教他起兵前来复仇。郑国众臣闻说桓公被戎兵杀死,便立掘突为国主,史称郑武公。

郑武公掘突年方二十三岁,生得身长八尺,英毅非常。接到申侯之书,遂素袍缟带,帅车三百乘,星夜奔驰,麾军直逼镐京城下,要与父亲报仇。

早有探马报知犬戎国主。戎主大怒,乃与部将定计,派一支精兵出城预作埋伏。

掘突军至城外列阵,见城上偃旗息鼓,全无动静,喝教左右攻城。便在此时,忽闻丛林深处鼓角震天,一枝军冲出,分为左右两翼,从后面杀来。掘突大惊,急抢至阵后,挺枪来战。忽闻城上号角长鸣,城门大开,犬戎国主亲引一枝军马杀出。

两下夹攻,掘突抵当不住,大败而走。戎兵追赶三十余里,收兵回城,自去庆贺胜利。掘突收拾残兵,派人联系申侯,计议再战。

两日之后,无数兵车自东扬尘而至,卫国兵马来援。掘突大喜,出帐迎接,见营外威势赫赫,为首一位诸侯,锦袍金带,苍颜白发,正是卫武公姬和,时已八十二岁。掘突早闻此翁大名,乃上前施以后辈之礼,诉说犬戎厉害。卫武公下车,以礼相见。

卫武公:世子放心,孤今倾国而来,秦、晋之兵不久亦至,可败犬羊,为你父报仇。

掘突再拜相谢,乃命本国军马重回镐京,离城二十里,与卫武公分作两处下寨。

到第三日,秦、晋二侯引军来至。由此四侯聚会,军威大壮。

四路诸侯会师于镐京城外,升帐聚议破敌之计。

晋侯:常言道,人无首不走,蛇无头不行。我等四国军马,当举一主帅,统一号令。

秦襄公:此言甚是。我等四侯,以卫武公年高德劭,愿惟其马首是瞻。

郑公掘突:愿尊武公为首。

卫武公:我年高是实,德劭不敢。我等凡事可先众议,取其计高者可也。

秦襄公:若依我计,来日兵分三路围攻镐京,只留西门,放犬戎遁走,再自后追杀。

卫武公:此计甚妙。

郑掘突:三公皆为我父报仇而来,仗义相助,小子自请为攻城先锋!

卫武公:世子其志可嘉,便许你做先锋。

来日清晨,三通鼓罢,四侯皆出列阵。掘突先往东门挑战佯攻,直到日落西山方退。

城内犬戎守军见掘突引军远去,报告国主,戎主于是不复介意。

申侯闻说郑公不胜而退,便知是计,于是暗中做好里应外合准备。

是夜定更,万籁俱寂,卫武公下令三军尽起,乘夜攻城。一时金鼓动地,火光烛天,三面喊杀,只西门无甚动静。犬戎主自梦中惊醒,正欲亲上城头,却见哨马来报。

哨马:报主公,申侯造反,率本部人马直向王宫杀来,声言要活捉大王。

犬戎主:中国人背后捅刀,忘恩负义!速往西门退走,再引大军,来报此仇。

众将听令,急引全军而出,一路向西引退。

卫武公:传我将令,军马不要进城,合力追击!

犬戎尽驱战利军资而行,更无恋战之心,亡命西遁。

走出五十余里,忽闻前方喊杀声起,却是掘突早就埋伏于此,候个正着,一声呐喊,从侧翼杀入。片刻之间,犬戎便被杀得狼奔豕突,尽弃所得,保护国主轻骑逃走。

犬戎国主一边策马远遁,一边于马背上大骂,只恨损师丧众,空忙白回;又悔不听申侯之请,未能于前番完胜之际撤兵。

掘突在后追了半天,夺取金帛辎重无数。于是回师,在半路遇着卫、秦、晋三国人马,互道祝贺,合兵返回镐京。申侯在西门外迎接,竖指大赞。

申侯:四侯义薄云天,倾举国之力,匡扶周室于危难之间,令人敬佩!

四侯:份所当为,申侯谬赞。

申侯:卫武公以八十二岁高龄,竟能横刀立马,老当益壮,尤其令人感佩万分。自古以来,以如此高龄而亲征沙场者,除却太师姜尚子牙公,便是卫武公耳。

卫武公:老朽无能,愧不敢当。

诸侯在郊野相见,客气一番,皆随申侯返回镐京。

周公听闻捷报,率群臣奉请诸侯进宫。

褒姒来不及跟随犬戎国主西行,闻说申侯胜利凯旋,知道走投无路,只得叹息一声,泪落两行,将一条丝巾悬于梁下,自缢而亡。

群臣及诸侯登殿,姬周公与卫武公商量。

周公:赖诸公之力,犬戎被逐,着实可贺。然国中不可一日无君,公议若何?

卫武公:天子虽然死难,太子宜臼尚在申国,可以请来,再为天下共主。

诸侯:卫公所言甚是,我等附议。

周公:既然如此,便请王后下旨,往迎太子还都。

申后:旨令郑伯掘突,引军驱车百乘,至申国迎请太子至京。

掘突:喏,臣遵命。

掘突率军离京,来至申都,面见太子宜臼,宣读申后懿旨。太子闻说幽王已被犬戎所杀,佯作感念父子之情,放声大哭。掘突奏请启驾,不一日到了镐京,命人飞骑入城传报。

周公指挥内侍扫除宫殿,国舅申侯引著卫、晋、秦三国诸侯,同一班在朝文武,出郭三十里,迎接太子进城。宜臼在车上只见到处房倒屋蹋,宫室残毁,不由凄然泪下。

太子入宫,先拜见母亲,再登金殿,与诸侯众臣相见。周公及众臣敬上衮冕,参拜新君,齐声称贺。宜臼率众前往祭告祖庙,复归殿接受百官朝贺,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此番驱逐犬戎,舅父申氏有匡扶之功,可进爵为公。

申侯:因臣之故,不能禁戢犬戎,致京都毁败,国人罹受兵灾,获罪先王,罪当万死,岂敢领赏?镐京亡而复存,乃诸侯勤王之功,王不杀臣,已足见厚恩。

周平王:既是如此,朕不敢相强,舅父复为侯爵可矣。

申侯:臣领旨,谢恩。

传旨官:天下太平,王命叙功。卫侯姬和举国全力勤王,进爵为公;晋侯姬仇,加封河内附庸之地;郑伯姬友殁于王事,追封公爵,赐谥为桓,世子掘突袭爵为伯,加封祊田千顷;秦君原是附庸,加封秦伯,自此名列于诸侯;周公姬咺,拜为太宰。

众臣:臣等领旨,谢主隆恩。

传旨官:天子正位,尊生母申后号为太后。褒姒与伯服已死不罪,废为庶人;虢石父、尹球、祭公谄事先王,皆都死于战乱,念其先世有功,止削本身爵号,仍许子孙袭位。

众臣:陛下圣明,臣等恭贺太后圣安。

周平王大喜,下旨出榜安民,抚慰京师被害百姓,然后在宫中大宴群臣。

周平王:我大周经此战乱,朝中重臣凋零,再封卫武公为司徒,郑伯掘突为卿士,留在朝中,与太宰周公姬咺一同辅政。申、晋二君,许其归国镇守屏藩,御敌拒寇。

众臣:臣等领旨,谢主隆恩。

犬戎国主逃回塞外,心怀愤恨,此后便常起戎兵,侵占周疆。由是岐丰之地半为戎有,渐渐逼近镐京,烽火不绝。平王不胜其扰,又见镐京宫阙颓败,遂召聚群臣,商议迁都。

周平王:昔成王先祖,既定都镐京,又营建洛邑,此何意也?

群臣齐奏:因洛邑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适均,故命召公相宅,周公兴筑,号曰东都。每遇大朝会盟,天子于东都接见诸侯,亦为便民之政。

周平王:前因三川地动,又遭兵患,我西都镐京宫阙大都崩塌焚毁,再要营建不易。且西戎乘衅而起,逼近镐京,祸且不测,卿等以为如何防御?

太宰姬咺:迁都于洛邑,实为至便。

群臣附和:太宰之言是也,迁都洛邑,居天下之中,实为上策。

司徒卫武公:诸公是何言也,以此蛊惑天子圣听!夫镐京左据崤函,右携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洛邑虽天下之中,其势平衍,四面受敌。故先王并建两都,然宅于西京,以振天下之要,留东都以备一时之巡。大王若弃镐京而迁洛,恐王室自此而衰,不能复振!犬戎豺狼之性,申公开门揖盗,使其焚烧宫阙,戮及先王,此不共戴天之仇也。大王今宜励志自强,节用爱民,练兵训武,俘彼戎主,以献七庙,可雪前耻,并扬先王之威。若隐忍避仇,弃此适彼,恐蚕食之忧,不止于岐丰。昔尧、舜在位,茅茨土阶,禹居卑宫,不以为陋。京师壮观,岂在宫室?惟吾王熟思之!

平王闻言不悦,沉吟不语。

太宰姬咺:老司徒乃安常之论,非通变之言。先王怠政灭伦,自招寇贼,其事不足深究。今大王仅正名号,府库空虚,兵力单弱,百姓畏惧犬戎,如畏豺虎。一旦戎骑长驱而来,则民心瓦解,复至天子于危殆。则误国之罪,谁能任之?

卫武公刚欲回言,传旨官入报,国舅申公告急表文来到。

周平王:读来。

传旨官:犬戎侵扰不已,申国将有灭亡之祸。伏乞大王怜念,发兵救援。

周平王:如此我西藩休矣!东迁之事,孤意已决,诸公休得再阻!太史择日东行。

卫武公:臣职在司徒,若主上东行,民生离散,臣请宣之于众。

周平王:准奏。即刻出榜,示谕百姓。

传旨官:天子驾幸洛邑,国人如愿随驾东迁者,作速准备起程。

祝史作文,将迁都缘由祭告宗庙。于是便弃镐京东行,大宗伯抱著七庙神主,登车先导。秦伯嬴开得闻此讯,亲自领兵前来护驾,百姓携老扶幼,相从者不计其数,号哭于途。

画外音:至此,当年周宣王所做梦兆,以及伯阳父所得卜辞,便即全部应验。宣王当年梦见美貌女子入于寝宫,大笑三声,又大哭三声,将七庙神主捆著一束,望东而去。则大笑三声,应褒姒骊山烽火戏诸侯之事;大哭三声,幽王、褒姒及伯服三命俱绝;神主捆束往东,正应于今日东迁。又太史伯阳父所得卦辞云:“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马逢犬逐,弧箕箙。”羊被鬼吞者,宣王己未年遇鬼而亡;马逢犬逐,犬戎入寇时乃庚午马年。自此西周遂亡,野史与小说家俱都言道:“天数有定如此。”

后世更有史家云,平王东迁,随行者只有贵族群臣,丰、镐二京百姓,就此扔给犬戎,并未随同迁徙。故此平王在洛邑建国,便只能依靠诸侯力量,并无民众支持。周王室从此落入诸侯掌控之中,并成为诸侯称霸工具。

自从平王东迁,诸侯由此展开长达五百余年残杀,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皆源于此。周平王迁都洛邑,执政长达五十年之久,由此标志东周开始。此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天子所能直辖王畿,在戎狄不断蚕食下,仅余成周方圆四百里,皆在洛阳附近。

周平王东迁之后,登上洛阳城北邙山,询问群臣,方知此山乃是秦岭余脉,崤山分支。平王因谓其名中邙字不吉,乃为其连取三个别名,分别叫做平逢山、太平山,或曰郏山。群臣见天子所取三个名字都很平淡,毫无有峻拔之意,俱都知道王室气象已衰,大不如以前。周王朝从此再也不能崛起,果如其山名,五百余载平淡无奇。

平王东迁,京都既定,四方诸侯进表称贺,贡献方物,惟有荆国不到。平王议欲征之,群臣皆都劝谏。

众臣:蛮荆久在化外,宣王讨而服之,也只每年进贡菁茅一车,以供祭祀缩酒之用,以示羁縻而已。今始迁都,人心未定,倘王师远讨,未卜顺逆,且宜包容,使彼怀德而来。

平王难拗众意,自此南征之议遂息。秦伯嬴开护驾东迁有功,晋升秦侯,辞帝西归。

周平王:岐丰之地,半被犬戎侵据,卿若能驱逐犬戎,此地尽以赐卿。酬你扈从之劳,并许嬴秦永作西藩,为西路诸侯之首。

秦侯:臣敢不竭尽全力,为国守门!

于是稽首受命而归,整顿戎马,为灭戎之计。不及三年,赢开率其族人,直杀得犬戎七零八落,戎主远遁西荒。秦侯由是辟地千里,遂成大国。

镜头闪回。秦人以帝颛顼后裔皋陶为先祖,唐尧时为士师官。皋陶之子伯翳,又名伯益,辅佐大禹治水,因功赐姓嬴,为舜帝主管畜牧。

伯翳生二子,一名若木、次名大廉。若木封国于徐,夏商以来世代皆为诸侯。大廉后裔有名蜚廉者善走,日行五百里;其子恶来天生神力,能手裂虎豹。父子俱以材勇,为纣王幸臣。蜚廉少子曾孙名曰造父,以善御有功,被周穆王封于赵,为晋国赵氏之祖。

造父后裔非子,居于犬邱,为周孝王畜马于汧、渭二水之间。周孝王以秦地赐封非子,使为附庸之君,承续嬴祀,号为嬴秦。嬴非子再传六世,以至嬴开,因勤王之功获封秦侯,又得岐丰之地,势益强大,定都于雍,始与诸侯通聘。

周平王十五年,秦侯嬴开薨逝于征戎途中,谥号为襄公。

秦襄公之子秦文公即位,梦到郦邑之野有黄蛇自天而降,止于山阪,俄顷化为小儿。

小儿:我乃上帝之子,代传我父旨意,命汝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