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陈世美、银票、藏富于民(1 / 2)

“从前有个书生叫齐世美,是我的老乡,家住在均州龙山塔下,齐世美与本县商户之女秦相莲成亲,后来,赴京科考,会试高中,名列二甲十八名,外放江夏,做了个知县,此人为官清廉,在湖广政绩斐然。”

金虞姬平日多读话本小说,对那些一见钟情,私订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的故事颇为熟悉,笑道:

“难得你也会讲才子佳人故事,可是这几日杀得人太多了,心中有愧?”

刘招孙示意不要打断自己。

“旧识闻风而来,来找齐知县“打秋风”,也就是借钱办事,最开始时,齐世美碍于同乡情谊,勉强应付,后来,他的俸禄很快花光,难以为继,就开始疏远这些人。”

金虞姬又插话道:“那他妻子在哪里?一个知县,有多少俸禄可以接济同乡?”

刘招孙白了她一眼:

“无须争论小节,又不是看《狄公传》,我看你是在茶馆听书听多了,和喷子一样了。”

金虞姬还要问什么是喷子,刘招孙将茶杯放下,示意琥珀过来续杯。

“那些同乡、熟人,求索不得,恼羞成怒,便开始诋毁齐世美,为首一个穷酸文人,写了部《铡美案》,你看过没?”

“铡美案?没听过。”

“你当然没听过,本应该在明末出现的小说。”刘招孙自言自语。

金虞姬不仅没看过铡美案,对陈世美也是一无所知。

“话说北宋真宗年间,均州儒生陈世美,上京赶考,三年杳无音信,传说让帽妖给吃了。其妻秦香莲在老家维持生计,含辛茹苦。”

“什么是帽妖?”

“先别打断我说话好不好?!”

“好。”

刘招孙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后来,一场饥荒让双亲饿死离世,秦香莲埋葬两位老人,带着瘦骨嶙峋的一双子女,一路沿途乞讨,跋山涉水,前往汴梁,也就是宋国的都城,去寻三年不见的丈夫。”

旁边琥珀手托茶盘,呆呆听着,显然也对这个铡美案着了迷。

“三年间,秦香莲吃尽苦头,陈世美却是意气风发,高中状元。殿试时,皇帝决定招陈世美为驸马,陈世美欺瞒皇帝说,自己不曾娶妻。他忘了自己的来处,忘了父母妻儿。

秦香莲历经艰险,寻到驸马府,没想到陈世美见到秦香莲,便将她打了出去,还派人去杀他妻儿。杀手听到秦香莲的控诉,放走秦香莲,而后自刎。秦香莲到应天府告状,包拯受理此案,决定为秦香莲申冤,最终,陈世美死在虎头铡下。”

陈世美的故事经过说书人之口,向南北传播,江夏便是现在的武昌,那时候是個大码头,码头上说书人多如牛毛,齐知县的故事很快传的沸沸扬扬。

因为和陈世美经历类似,老百姓便把齐世美当做忘恩负义的典型,齐世美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是个海瑞似得任务,于是在同僚面前也受排挤,百姓受说书人蛊惑,排队在他家门口泼猪血,骂他是负心汉·····这位同乡在江夏混不下去,被迫辞官,回了均州老家,妻子不看流言,已经自杀,齐世美郁郁而终。”

刘招孙喘了口气,盯着地板不再说话。

金虞姬和琥珀齐声问道:“完了?”

“完了。”

“什么破故事啊!”

“这是流传在我们均州老家的故事,世代流传,妇孺皆知。”

“为何是这样的结局?为何就这么死了?为何好人没有好报?”

金虞姬读书没有破万卷,也有百卷,从没有见到过这样荒诞的故事。

“这才是现实世界。”

刘招孙一手揽住美人细腰,一手铺开宣纸,写下“无欲则刚”几个大字。

“百姓们不会在乎什么是贪官清官,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看到别人想让他们看到的故事。正所谓,无善无恶乃圣人。所以,对君王来说,只有超越善恶,才能无所而不为。”

~~~~~~

两日后,刘招孙召见民政主官谢阳、掌柜刘月儿,蓑衣卫刘兴祚等人议事。

“此次东征颇为顺利,各兵团都有战获,如今,该你们商会立功了。”

谢阳刘月儿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太上皇又要唱哪出。

“诸位皆是心腹,便开门见山说了,朕需要朝鲜的银子,不止是要李倧交的岁币,还要····眼下大战才过,不宜再行杀戮,慈圣太后那边,也不愿见太多人死去,最重要的是,关内那套“打土豪分田地”,在这边需要进行调整。总之,如何才能把他们的钱,变成朕的钱,而且不用杀太多人。这,就是朕今天找你们来的原因。”

谢阳刘月儿很清楚太上皇口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朝鲜国贫民瘠,刚刚占据的北边两道,有些富户不假,可是指望从这些土财主嘴里敲出银子,估计比登天还难。

民政官员都不说话。

“谢司长,你有何高见?”

谢广坤擅长的是后勤调度,物资采买,现在让他空手套白狼,合法洗劫,确实勉为其难。

谢阳想了一会儿,终于硬着头皮道:“陛下,臣有一个法子,就是歹毒了些。”

“说。”

谢广坤揉了揉鼻子,飞快向四周望了一眼。

“首先,有一家豫州钱铺,路子很野,商会可以和他们联系,同时,给那些愿意迁往关内的富户发放路引,不过在入关之前,要求他们将银两钱财存入这家钱铺。”

“继续说。”

“等富户出关后,当地屯堡主官便以路引不对、银票造假为由,将人扣下,控制在辽东。”

刘招孙眯着眼睛,这套路颇有几分熟悉,好像在哪里见到过。

“好啊,这便是藏富于民,朕很喜欢。”

这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琐碎交易一般都是使用铜钱,佐以碎银;大宗交易则用银锭。

朝鲜两班大臣拖家带口难逃,白银十分沉重,异地搬运困难,不可能随身带着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