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2 / 2)

史事讲将1 徐夏半生 1592 字 1个月前

刘禅成为真正的大东家后,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他十分果断,又十分沉稳,从此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也确实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的情况发生,使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p>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国灭亡,将近2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后期虽然宠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倘若姜维等主战派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对外防御,据险固守,对内取和,积蓄国力,蜀国的命运可能不是这样,甚至会改写历史。</p>

刘禅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刘禅心里清楚得很,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惹的祸。刘禅短短几句话,“仁敏”二字体现得极其充分。</p>

刘禅的兄弟,见于记载的有两人,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因刘永看不惯黄皓的作派,致使黄皓也与刘永为敌,经常在后主跟前说刘永坏话,刘禅便渐渐疏远了这个弟弟,甚至十几年没有见他,但尽管如此,刘永却一没有杀头,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旧;另一个庶弟刘理,被封为梁王,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应当说是比较和谐的。</p>

至于“乐不思蜀”这个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实的真相,这样的举动只有特别愚钝和白痴之人才能做出来,除此之外,那就只能是韬晦之计了,装傻而且装得特别像,装得特别真,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不能露出半点马脚和破绽,这个功夫,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再想一想,亡国之君哪有几个有好下场的。远的如王莽毒死汉平帝,董卓毒死汉少帝,南唐的李煜,就是因为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而引来一杯索命毒酒,说到司马问他想不想蜀地,本来就是试探他有没有野心,这和曹操当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只不过刘禅表现得更为巧妙,用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轻轻遮过,倘若当时刘禅真的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绫。</p>

偏居巴蜀一隅的险地,而能执政41年,成为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倘若没有过人之处,是绝对不可想象的,有人把刘禅的执政,完全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够客观的,也不是事实,因为诸葛亮于公元234年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没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纵观刘禅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韬晦之功绝非其父刘备所能及,堪称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高手。</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