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古之遗爱——夏原吉(2 / 2)

史事讲将1 徐夏半生 1388 字 1个月前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曾赞叹说,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这是将夏原吉与西汉经济学家桑弘羊相比,可谓评价甚高。夏原吉之所以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在于高人一等的经济眼光,朱棣历次“大动作”中,不断有人提议用增加赋税的办法解决筹款问题,每次夏原吉都坚决反对,他的诀窍,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庶民,且便商贾。”这些方法中,“裁冗食”最难办,其内容涉及“机构精简”,减少皇室开支用度,甚至限制朱棣本人花费等问题。</p>

夏原吉知难而上,借筹措下西洋经费为由,请旨裁减中央到地方闲散衙门200个,分流近千人,朱棣每年给诸皇子的赏赐,也经其谏劝,每年俭省近三分之一,朝廷禁军,经其核算,淘汰大量老弱残兵,建成兵少战力精的“三大营”,这一件件都是“得罪人”的事。曾有人贿赂以图“方便”,夏原吉将贿赂之物尽数挂在家中屋檐下,以表清廉之意,后来流言四起,不断有人在朱棣面前进谗言,好在朱棣对夏原吉信任有加,多次告诫群臣:“构陷夏原吉者,处重罪。”每年他“谏阻奢靡事百件”,甚至包括宫廷开支和藩王用度等行为。</p>

永乐时代的各种“大活动”,如接待外国使节、修筑河道乃至练兵设防,样样用款,但凡是由他负责,皆小心百倍,认真核算,能省则省,为此也时常与兵部、户部等部门的官员发生争执,由此得了一个绰号:夏刺头。所谓“刺头”,在当时民间方言里,是“小气鬼”的意思,这“刺头”也终于刺得朱棣龙颜大怒。朱棣欲发动第三次北征,一举平灭鞑靼太师阿鲁台,深感国家财政日益吃紧的夏原吉竭力阻止,触怒了朱棣,加上一直深恨夏原吉的英国公张辅,以及汉王朱高煦的争相挑拨,夏原吉被解除职务,送“内宫监”长期关押,幸好深知其才的太子朱高炽从中调解,方才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抄家不可避免,然而前去抄家的官员惊奇地发现,当朝主管钱粮的户部尚书家中,除了皇帝赏赐的物品之外,仅有布衣和瓦器而已,朱棣闻之感叹:“果然刺头也。”</p>

北征的结果也不幸被夏原吉所言中,明成祖北征,最终因粮尽而返,随后,又接连发动了两次北伐,在第五次北伐归来的途中,明成祖积劳成疾,驾崩于榆木川,临终前想起了夏原吉对他的劝告,不禁对身边的人说:“夏原吉爱护我。”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回后第三天,太子朱高炽跑到关押夏原吉的地方,哭着告诉他成祖去世了,夏原吉听后哭倒在地,许久不能起来。太子令他出狱,商议丧礼事宜,又问赦免诏书该写些什么,夏原吉回答说,要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的宝船以及向云南、交趾地区各道采办金银,太子全部听从。</p>

素来被认为“刺头”的夏原吉也有大方的时候,比如每年划拨给各地收养孤寡老人的养济院的经费,都是逐年增加。但凡有各地闹灾,划拨救济粮米均大大超过预算,私生活方面,其亲弟弟从老家来看他,他仅赠米两石,但京城周边乃至老家的孤苦学子,却时常得其无私资助,在这位“大账房”眼里,钱用在老百姓身上也就用在了刀刃上。</p>

夏原吉去世时,终年65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靖”。《明史》称赞夏原吉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称他的一生可“树人之效”。</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