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三次衣冠南渡。</p>
永嘉之乱引发的衣冠南渡是第一次。</p>
安史之乱引发的衣冠南渡是第二次。</p>
靖康之难引发的衣冠南渡是第三次。</p>
第一次衣冠南渡成立了东晋,然而立马陷入了代表了中央势力的北方贵族与南方地方豪族之间的权力斗争。</p>
内耗耗尽了东晋最后的一丝元气,最终走向了灭亡。</p>
第二次衣冠南渡更是藩镇割据,草头王群起。</p>
衣冠南渡其实就是中央势力遭到了致命打击,跑到了地方,然后代表了中央势力的贵族与地方势力展开了明争暗斗,随之仓促建立的政权也在争斗中风雨飘摇,最后崩崩离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p>
靖康之难后,领兵在外的康王赵构幸免遇难,辗转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p>
在金军进逼下,赵构南徙扬州、建康、杭州、越州等地,最终在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杭州)。</p>
杭州所在的浙江正是掠夺东南计划的中心。</p>
方腊起义也才过去短短几年。</p>
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来如剃。意思是匪过来掠夺,就像梳子一样梳理了一遍把家里财物都掠走,但是梳子齿与齿之间间隔大,仍有漏过的;篦子齿很细,形容兵丁过来掠夺,是明打明地,时间充裕,细细地搜刮,掠夺得比匪还要恨,不像匪至少还怕官府过来只好匆忙地掠过就走。最后一句更狠,官员过来搜刮,像剃头一样寸草不生了!</p>
东南便是这样的遭遇!</p>
方腊的叛军先梳一遍,童贯的平叛大军再篦一趟,就算侥幸逃过一劫的地方势力最后还得面临来自权贵们的诬陷-勾结叛匪!</p>
三板斧一过,整个东南的地方势力被肃清一空,京城的权贵们也粉墨登场开始分食东南的利益。</p>
然而还没过几年,靖康之难发生了,从皇帝到百姓,整个东京城被一锅端。</p>
南宋小朝廷也正是因为有地方势力已经肃清一空的东南可以落脚,得以顺利站稳脚跟,抗衡金兵。</p>
如果没有方腊起义,东南的地方势力犹在的话,只怕赵构的南宋小朝廷也会如前两次衣冠南渡那样,陷入到了无休止的内耗中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