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是大明与关外的鞑虏以及后来的清虏之间最重要的战略防御关隘,不过实际上,通往辽西的道路并非只有出山海关走辽西走廊一条路。
事实上,在更远古的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燕地一带有多个小国,后来燕国一通幽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雄据东北,不但与赵晋齐争雄,而且积极的向北扩充疆域,燕长城更是将燕山北面的广阔地区,以及东抵辽河的辽西大片土地都圈入了燕长城之内,比明长城修的更北。
那个时候,辽西走廊沿海之地还多在海平面以下,许多道路每年夏季会被水淹,辽西走廊更多的是走大凌河谷而不是如今的沿海一线。
而燕国在燕北有更广阔的疆域,他们并不满足只靠着辽西走廊这一条路。
在辽西走廊之前,其实还有三条辽西古道。这三条古道分别是经密云古北口的平冈道,以及经喜峰口上行的卢龙道,还有沿青龙河谷北行的无终道。
这三条道路起自三个不同的南口,都越过了燕山山脉,然后又穿过了滦河,直到更北地区。
遵化地区,在春秋之时,是一个叫无终的小国领土,都城无终城就在如今的蓟县,燕人控制了这片地区后,无终城也就成了燕国新设立的右北平郡郡治。
右北平郡的旁边就是渔阳郡,而渔阳得名,是因为它在渔水之南,所谓渔水,也就是潮白河中的白河。
无终道的南口,就因为是由无终城所控,所以这条位置偏东的辽西古道的起点,才被命名为无终道。
水量极大的滦河从燕山上下来后,贯穿整个这片地区,南流入海。沿着河谷,也就成了一条天然的穿行于燕山山脉中的道路。
“这里春秋时曾是孤竹国,它和无终国一样,都曾是周国的子爵诸侯国。如楚国一样并非华夏系族群的一个土著部族,被封为诸侯,最终还是被燕国所吞并,成就了燕国战国七雄之一的威名。”
大军沿着滦河,穿行在这条无终古道上。
刘钧听着向导为他仔细的介绍着这片地方的历史。这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其实华夏的文明史,也就是一部征服史。在中原这片大地上,曾经生活着无数的部族,当年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的部落战争,后来他们又联合与蚩尤的部落战争。
总之,诸部族不断的战争,兼并,溶合,最终到了秦国时,天下基本上归为一统。车同轨书同文,真正形成了华夏帝国。而两汉帝国的数百年延续,更使得他们溶合的更深,并有了汉族。
无数周边部族,被征服,被同化,然后成为华夏一族,汉人一族。
到了现在,除了关外东北的满清,北方草原的蒙古、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广西云贵的土人、苗人、甘肃青海的回人,乌思藏的藏人等,广阔的天下各地,基本上遍及华夏文明。处处都是汉人的影响。
春秋时燕国代表着华夏大部族的一份子,不断开拓北疆,与西面的赵国一起,将漠南蒙古草原大部份地区,都纳入了华夏的一部份。
可惜草原之地气候不适合农耕,中原农耕文明虽然一度控制漠南地区。可最终都没能长久的占据它。
明朝开国之初,也曾经几度打到北海,但到如今,北方的疆界,却退缩到了燕山山脉一线,燕山北麓地区,早为蒙古部族所占据,蒙古人又为清人所征服,眼下这片地方却是清人的地盘。
想想汉唐时的西域都护府,汉之辽东四郡,唐之安东都护府。
汉人最强盛时,西抵天山,东抵朝鲜,北抵贝加尔湖。然后如今,北疆却仅依靠着燕山山脉,帝国的国都距离边境不过三百里之遥。
刘钧驻马远眺,燕北这片大好河山,不能成为帝国的屏护,却反而一直成为敌人入侵的基地。
“记下朕的话。”
随驾的史官策马上前,连忙翻开一页,拿起笔。
“燕山以北,滦河、潮河、青龙河、土河流域,立为燕北省,为大汉帝国第二十三个省,省城承德。”
只要刘钧不打算迁都,继位立都北京的话,那么燕北地区,就无论如何也必须控制到手。没有了燕北地区,仅依靠一个燕山山脉防御,那么京畿的战略防御纵深就太薄弱了。仅仅一道防御,几百里的距离,关外的敌军随时能够突入京师城下。
大明立国二百余年,前有瓦刺俘获大明皇帝,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后有清军绕过山海关,再度兵临北京城下。
这些,都是因为京师缺少防御纵深。
所谓天子守国门,从某方面来讲,这确实很鼓舞人心。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却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布置,特别是当立都北京后,北方的敌人往往都是骠悍的游牧民族或者是渔猎农耕民族时,他们的军事力量往往相当彪悍。
北京城那薄薄的一层防御,无疑就是一直在吸引着敌人南下。而一旦当官军在燕山一线的防御层出现了破洞,那么整道防御网就将失去作用,补救都补救不过来,京师会立即暴露在敌人面前。
历史上明朝灭亡,虽然原因多样,但这也肯定与北京城的防御形势太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