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节 半年平印度(1 / 2)

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些年中国和英国都在宣传他们的统治方式更有良知,中国批评英国掠夺印度穷人太多,英国则批评中国干涉印度权贵人权太多。

这个问题印度人怎么看?

好恶参半!

不管是公司印度,还是英属印度,都有一大批印度精英在为宗主国摇旗呐喊。这就是所谓精神中国人或者精神英国人。在英属印度,有大批的受益者,他们或者是依附于英国政府的包税商,他们可以压榨他们的同胞,保持他们的经济条件和权力,他们的后代接受英国教育,在牛津剑桥读书,他们不可能不为英国统治者摇旗呐喊。

公司印度内部,同样有大量的既得利益者。主要是出身土地阶层,或者叫带有印度特色的乡绅阶层,他们通过科举做官,成为印度式的官宦人家和名门望族。他们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子弟也有条件去中国的大学读书。他们也不可能不为非洲公司摇旗呐喊。

同样的,英属印度和公司印度统治区内,也诞生了相当规模的民族主义者。他们通过接受现代文化,开始将印度第一次看作是一个民族,而不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民族。同时他们也试图争取一个印度民族的国家,只是在争取的过程中有所不同。

在英属印度,这些吸收了西方民族思想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对英国的统治十分不满。对英国殖民政府维持和推行的一套统治体系深恶痛绝,对印度传统的宗教信仰极端排斥。他们认为印度教徒所坚持的宗教制度,把人们分割成无数集团的种姓区分,完全剥夺了国民的爱国情感,数不尽的宗教仪式和清规戒律使民众失去从事任何艰巨任务的可能。他们认为那些在英国殖民政府中服务的官员,那些在乡村无恶不作,通过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盘剥农民党的包税商,那些骑在印度人民头上的土邦王公,都是一些只求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仰人鼻息的洋奴。

他们追求的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彻底改造印度,推崇西方的政治思想,希望在印度发起一场大革命,建立一个印度共和国。

公司印度统治区,也有这样一群民族主义者,稍微不同的是。因为中国在逐步扩张的过程中,基本上消灭了四分五裂的封建制。政府对宗教也实施强有力的控制,尽管也带来了一些“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糟粕的中国等级观念,可相对于印度种姓制这种恐怖的等级体系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由于非洲公司的统治,更加的彻底,在政治上推行大一统和科举制结合的官僚制,在经济上建立传统小农加现代工商业制度,在文化上推行农耕文明的文人思想。

又由于中国的成功,中国皇帝打造的技术官员为主的官僚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即便不是最高效的,也是最高效的之一;经济上较为平等的农业和较为自由的工商业,跟中国是一样的;文化上农业的中国跟农业的印度,在本质上是有共通性的,儒家也相对包容开放,甚至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作宗教看待,他在思想上,并不反对和排斥其他宗教,儒家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思想,因此跟当地传统文化的结合相对较好,没有产生强烈的文化对抗现象。儒家就是那一套,你爱信不信,修心养性在个人,不强制,我信奉了圣人的教诲,按照圣人的教诲行事,更多的是内心产生一种崇高感,自我建立一种我是君子的优越感,至于别人,愿意做君子还是愿意做小人,他们是不干涉的,这跟欧洲会烧死不同信仰者的宗教战争,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公司印度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抗现象并不激烈,民族主义者更多追求的并不是改革,而是独立。而且他们的独立,也不是谋求建立一个共和国,而是建立一个印度人的王国,至于这个国王是谁,印度人其实跟欧洲人相似,并不排斥外来君主,因为他们历史上的君主,几乎全都是外族人。

所以公司印度区域的民族主义者,甚至曾经在中国皇太子在印度附近的阿萨姆当摄政的时候,从小道消息听闻皇太子可能被废,无法在中国继承皇位,他们还试图说服皇太子来印度做皇帝。一度对对自己的前途担忧的皇太子,还真的跟一些印度民族主义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甚至商讨过发动革命,像葡萄牙王子在巴西那样,建立一个印度帝国。

印度民族主义试图建立印度帝国的做法,在这个君主制度是主流的时代,其实很正常,倒是英属印度那些民族主义者追求建立共和国的做法,实在是证明了他们对英国人的统治有多失望。

可相似的一点是,这些民族主义者都相对平和,几乎没有组织过暴力革命,历史上,即便到了二战时期,甘地等领导的独立运动,也强调非暴力不合作,从这一点上来说,印度人的心态,真的比中国人更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