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廖炳勋究竟在想什么?宁可家破人亡依然还硬挺着。”王崇古不解地苦笑道。
“难道说他有什么难言之隐?要不要再好好问问他?”方逢时奇怪道。
“问是没有用的,如果能问出来,曹大人他们也不会麻烦二位了。”况且叹息道。
老实说,他看到廖炳勋父子时,观感相当不错,实在不想让他们遭到这样的结局。
一旦抄家那就是真的抄家了,想要平反是不可能的,三堂会审不承认会有冤假错案,实际上也没有出过一件。
“边军那里有没有问题,李总兵会交人吗?廖京生可是躲在军营里呢。”况且有些担心地问道。
王崇古冷笑道:“我就不信他李志鹏敢举兵对抗,那就是公然造反了。”
况且道:“如果他敢抗拒,总督大人知会我一声,我亲自带人去抓这厮,而且由锦衣卫立案审查。朝廷以文制武不是空话,武官必须置于文官的领导之下。是什么时候是谁允许这些武官骄横跋扈了?”
王崇古、方逢时相视苦笑,他们心道:人家现在也没抗拒啊,您老人家说这么早干嘛?谁允许的,当然是朝廷养成的,我们跟这件事有嘛关系啊。
以文制武是太祖洪武年间定下的国策,不过一直的中期以后才开始严格执行。主要是洪武、永乐年间文人不给力,不肯跟朝廷好好配合,朝廷许多时候还得靠着武官办事。
但那时候也没有武官敢跋扈的,朱元璋对厨子都很宽容,就是对武将不肯有丝毫的姑息,该杀就杀,决不手软。
永乐帝驾驭诸将,虽不如太祖皇帝那样霸道,却也没人敢抗拒命令,最多不过打点折扣,搞点小动作。
边军跋扈还是起始于武宗正德年间,最后成于嘉靖年间严嵩秉政时期,这老小子谁给的贿赂多就给谁将军当,真是官以贿选,政以贿成。
严嵩父子两人坏事没少做,尤其是对军政的破坏力度之大,几乎让人怀疑他们是异族间谍,专门潜入进来从事破坏活动的奸细。这爷俩真是死不足惜。
都说徐阶也没少搂银子,尤其田地比严嵩父子划拉的还多,但徐阶在国家大事上还是有底线的,他只是在某些政策上偏袒江南士族。但在大政方针上,还是以朝廷利益为主,所以朝廷上下都很服他,骂他的人也很少。
现在官军跋扈骄横的主要还是边军这一块,京军处于天子脚下,绝不敢如此猖狂,不要说三堂会审的堂帖,就是顺天府给他们发个公文,他们都得一丝不苟地配合做好,过后向朝廷申述那是另外一码事。
况且对京军的事有所了解,所以才对边军这里的状况愤慨不已。
现在由于小王子的到来,关外的形势已经缓和下来,正是着手整顿一下边军这块毒瘤的最佳时机。
若不是不想让王崇古、方逢时两人难堪,况且早就大刀阔斧地开始着手整顿了。
朝廷也一直想整顿边军,更想撤销、淘汰一批官军,可惜掣肘的人和事太多了,始终无法办成这件事。
明朝中期以后的政策大多数都是完成于嘉靖年间,嘉靖帝是有魄力也是有胆识的人,更想干一番大事,可惜修道占用了他太多时间,许多时候力不从心。
海瑞也正是看出这一点,才痛骂他不干正事,没有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国家大事上。他预言只要嘉靖帝真想这样做,振刷天下弊政不过是翻覆手之间而已。
他这话不是阿谀奉承,而是真的认为嘉靖帝有如此的实力和才华。
不过要说修道使得嘉靖帝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那么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王阳明了,他也是一生修道,修道的力度比嘉靖帝还大,只不过王阳明不修房中术。
当年武宗时期,就有一些佞臣诬告王阳明谋反,武宗也是极聪明的人,审查一番后,笑道:“王守仁不过是修道人而已,怎么会谋反?”
佞幸的诬告才没有成功。
武宗也不是后世传扬的那样不堪,相反也是极聪明,精力旺盛过人的皇帝,只是他精力都用偏了,用在错误的方向上了,但也有一些事武宗处置的也是很英明的,不能总是拿着他因为姓朱就不让天下人杀猪吃肉这件事笑话他。
他封自己为天下兵马总兵官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令世人耻笑,其实细究起来,皇上本是天下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军权始终都在皇上手里,而不在丞相手上,这是历朝历代都奉行不辍的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