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学社成员眼中的农民起义(下)(2 / 2)

革宋 绯红之月 1764 字 2个月前

李云得到了老爹的指示之后就离开了。原本他还想着和老爹商议是不是向太尉提供军事上的建议,现在他明白赵太尉现在所需的不是具体的军事建议,而是要让一众人等都保证,绝不会对百姓大肆杀戮。只要得到这个保证,太尉当然就会安排战术。

看着儿子的背影,李鸿钧叹口气,“文兄弟,李云这孩子自小就是这样。论起打仗,他还有点天份。除了打仗之外,他就如此鲁钝。”

文天祥却摇摇头,“赳赳武夫,国之干城。若是没有令郎这些军人,我们哪里能重夺临安,我们哪里能开疆拓土。当年度宗授贾似道镇东军节度使。家似道就怒曰:节度使,粗人之极致耳!哼!他若是能如赵太尉这帮真正安抚军人,哪里会有丁家洲之败。”

李鸿钧很佩服进士,然而他最受不了的也是进士们这种旁征博引。丁家洲之败,李鸿钧好像听说过这个名字。至于之前的节度使,以及粗人的评价,李鸿钧就完全不明白了。文天祥说化不像赵太尉,赵太尉所讲的话里面也内容很多,然而李鸿钧能够听得懂赵太尉的话。

就在李鸿钧以为文天祥要继续这么旁征博引的说下去之时,文天祥自己换了话题。来自福州那边的干部们并没有什么亲戚失陷蒙古之手,然而进士出身的官员就不同,他们的亲属很多都出了事。大元正式提出交换俘虏,就给了这些人希望。若是能通过交换俘虏的方式将他们换回来,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然而这帮人现在并不敢立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些进士的亲属们在这场风暴中的行动未必就那么光彩。

听了‘未必就那么光彩’的说辞,李鸿钧心中只能感叹这帮文人用语真的是花哨,直接说句‘不光彩’不就好了么。所以他不提及这些,而是问道:“不是有人要和蒙古给我们一个名册么?”

“几十万人的名册,蒙古人有那么多识字的么?”文天祥反问道。

李鸿钧先是一愣,接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之前理解不了‘大元,大元。沐猴而冠’到底可笑在哪里。现在他倒是能够体会到‘文人无良,噬人入骨’,这帮人是真的尖酸刻薄啊!笑完,李鸿钧问道:“文兄弟家里可否有人失陷?”

“家乡倒是没有被蒙古攻下。”文天祥答道。

“那就静观其变吧。太尉一直讲学社必须是为国为民,在航海行会里面的干部每年都要考评。这次只怕就是学社的考评。”李鸿钧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

第二天的事情果然如李鸿钧所预言的那般,干部们因为有过被考核淘汰的经历,在这等事情上根本没有自作主张。赵太尉既然说不要多杀人,大家就跟着表态不要多杀人。至于具体执行,自然交给军队去执行。

然而进士出身的文官貌似就没有这般识趣,李伯玉就很是认真的表示,此次要狠狠震慑明教,所以对明教上层一定要歼灭,对于中层也不能放过。这种‘深谋远虑’得到了进士们的普遍认同。文天祥发现若是没有李鸿钧的提前说明,他也会对李伯玉的说法深感赞同。

毕竟新军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证明他们拥有的战斗力。在淮东,在河南中南部,新军面对蒙古军每战必胜。而西征一路上更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有这样强大的军队,当然要给那些暴民深刻的教训,让他们再不揭竿而起才对。

见学社成员都表了态,赵嘉仁脸色一沉,对李伯玉等人说道:“说来说去,你们还是满心的要杀百姓。”

被这么批评,李伯玉还挺委屈,他不解的问道:“太尉何来此言!我只是觉得此时若能令百姓知道厉害,以后就没这么人敢反。”

赵嘉仁毫不客气的回应道:“百姓起来造反肯定是因为活不下去。若是大家安居乐业,那些个还跳出来造反的,就先被百姓给告官,或者直接就让抓了送官。不谈这些我们该做的事情,只是想着杀人立威,这就是爱民么?!”

这些本来都是进士们随口都能说出来的话,正因为随口能说出,所以进士其实也不觉得这是必须。然而听赵嘉仁这么讲,不少人都感觉赵太尉这是要玩真的。有些人自然是欢喜鼓舞,也有不少人觉得心里面好累。光是完成现在的事情已经很累,凭白增加新的劳苦,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